MCU芯片:为人工智能再“点火”
在物联网时代,MCU被赋予端侧计算中枢这一高使命,各类物联网设备在连接交互和安全等方面都离不开MCU。如今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浪潮,MCU又担起了新的使命。
传统意义上的AI芯片的特点是算力强但功率和尺寸较大,针对的更多是对计算速度、算力较高的应用。如果将FPGA或者GPU用到边缘端,一是成本受不了,二是没有办法用电池进行供电。
随着MCU的算力进一步提升,高频MCU的主频已经提升到GHz级别,已经可以满足边缘端低算力人工智能需求。将人工智能集成在MCU上,只用一颗芯片实现端侧部署,正在成为新的潮流。全球MCU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,多种因素推动下,未来数年MCU发展有望迈入一个新的台阶,IHS预测至2026年,中国MCU市场规模或以约7%的CAGR提升至513亿元。
MCU 芯片行业概览
MCU:MicrocontrollerUnit,即微控制单元,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或者单片机,是把中央处理器(CPU)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,并将内存、计数器、USB、A/D转换、UART、PLC、DMA等周边接口,甚至LCD驱动电路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,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,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。MCU处理功能类似于小型CPU,能够用软件控制来取代复杂的电子线路控制系统,实现智能化以及轻量化控制。MCU在信号链中起核心处理作用,而信号链是连接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,是电子产品智能化、智慧化的基础。
MCU产品分类介绍
半导体按照结构可以划分为:集成电路,分立器件,光电器件、传感器。
其中,集成电路就是常说的芯片,它又可以分为: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。
其中数字芯片又包括:逻辑,存储、MCU。
MCU产品种类繁多,主要分类依据为应用领域、位数、指令集和存储器结构。按照位数:可分为4位、8位、16位、32位、64位。位数越高,运算能力越强。中国通用型MCU市场规模中,32位占比54%,8位占比43%,4位占比2%,16位占比1%。32位和8位占据市场主流,且未来32位产品占比预计仍将不断提高。
按照应用领域:可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。专用型MCU 其硬件和指令是按照某种特定用途设计的,例如用于体温计的单片机、用于洗衣机的单片机等。通用型MCU将可开发的资源(ROM、RAM、I/O、EPROM)等全部提供给用户,功能相对更全面。在通用型的单片机中,8位单片机成本低,价格廉,便于开发,其性能能满足大部分需要。只有在航天、汽车、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,需要高速处理大量数据时,才需要选用16/32位。而在一般工业领域,8位通用型单片机,仍然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单片机。按照指令集:可分为CISC(复杂指令集架构)和RISC(精简指令集架构)两类。据统计,2020年中国通用型MCU市场规模中,CISC占比24%,RISC占比76%。按照存储器结构:可分为哈佛(Harvard)结构和冯诺依曼(Von Neumann)结构。现在的单片机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冯诺伊曼结构的,这种结构清楚地定义了嵌入式系统所必需的四个基本部分:(1)中央处理器核心,(2)程序存储器(只读存储器或者闪存)、数据存储器(随机存储器),(3)定时/计时器,(4)与外围设备进行通信的输入/输出端口,所有这些都被集成在单个集成电路芯片上。
*本文图片/内容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。